一食一味,人间至贵。
对有些人来说,大福林已经成为包头记忆的重要片断,其技艺以及味道,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早已积淀出一种独特的情结——
1956年,已经在天津立足的大福林饭店创始人李明德带着38人离乡西行,来到包头,支援边疆建设,就此奠定了大福林独特的红色情怀。
日月其迈,岁律更新。如今的大福林头顶“中华老字号”光环,大福林包子也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回望来路,近90年的餐饮史,是一路风雨中的坚韧坚守,也是匠心和情怀的传承。包头市大福林饮食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钤保刚说:“一路走来,大福林这个金字招牌早已深入人心。我们将不忘初心、接续奋斗,让老店的招牌熠熠生辉,以拼搏姿态迎来大福林的百年荣光。”
↑包头市大福林饮食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钤保刚
“一食一味”涵养浓厚情怀
↑大福林悦城店内场景
在青山区文化路上,一座古色古香的门楼在一片现代化建筑中显得颇有历史感。走进大堂,一件件承载着岁月的老物件,一张张照片和一段段文字,展现出大福林与众不同的发展历程。
“我们店里的这个铸铁大饼铛和老钱柜,都是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物件,也是当时第一代大福林人从天津带过来的家当。”钤保刚说,他的父辈就曾经用这个直径约1.5米的大饼铛烙过饼。每每看到这些物件,大福林的往事就如同电影一样,一幕幕地在他的脑海中回放。
1934年,天津人李德明在天津南市开办起一家饭馆,起名叫“大福林”,一半靠大厨的手艺,一半靠诚信经营,大福林生意兴隆。
1956年公私合营后,大福林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包钢建设,在李德明的带领下,38名员工全部离乡西迁,在青山区文化路“安家”。
当时的青山区仅有一条不太宽的水泥马路连着市三区,饭店也少得可怜。从天津来的大福林让大家感觉十分新奇,自开业以后,天天顾客盈门,供不应求。
“往往是还没开门营业就排起长龙,大家都想着买两斤天津包子孝敬老人,或是给妻儿老小改善一下伙食。”钤保刚说。
当时大福林不愁没有客人,只愁饭做不出来。李德明深思熟虑之后,从天津请来盘灶师傅,把单眼灶改为五眼灶,三个灶眼儿炒菜,两个灶眼儿用来调汤或热水。当时包头饮食业多家饭店到大福林参观学习,对多年不变的传统炉灶进行了一次彻头彻尾的改造,这也成为包头饮食史上炊具改革的重大突破。
20世纪60年代,熬过了三年自然灾害的大福林,开始由单一的饮食种类向多品种、多风味、多特色推进,加工发糕、酥饼、凉粉,摊画儿,还能制作十几种以玉米面为原料的食品,再搭配可口廉价的汤和菜,吸引了不少顾客纷至沓来。
“那时的大福林是青山区最好的饭店,饭菜可口,包括一机厂、二机厂等单位的职工,只要有机会,大家就一定要来这儿撮一顿。”钤保刚说。
也正是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大福林的一食一味让人们对“人间美味”有了更深的感受,也留下了最深刻的大福林记忆。
1980年,包头市财政拨款,将大福林原有砖木结构的平房,改造扩建成砖混结构的三层楼房,饭店的餐饮队伍也不断壮大。
新店开业,大福林抓住改革开放的契机,根据当时顾客的餐饮需求,多次研讨品牌菜和传统菜在本地的影响和吸引力,不断创新菜品,葱烧梅花参、一品肉、扒牛肉、河鳗大烤、烧南北、爆双脆、水晶河虾仁、宫爆肉丁……都成为大福林的招牌菜。
这些沉淀着文化与记忆的舌尖美味,也在传承人手中代代传递,穿越时光留传下来,并涵养出浓厚的情怀。
在20世纪80年代那个火热的时期,16岁的钤保刚开始在大福林上班,成为一名服务员。“我父亲就是当年从天津来到包头的38人中的一员。1980年我接了父亲的班,感觉特别荣幸。”
当时虽然工作忙碌,但钤保刚很爱学习,他主动去中学补习功课,还报考了成人大学,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之后,钤保刚被调到冷饮部,由于头脑灵活,积极创收,很快便当上了冷饮部主任。1989年,他又被调到钢城摄影器材公司,任业务科科长。
钤保刚说,如今,回过头再看,一走上社会就进入大福林这个大家庭,他学到的不仅仅是安身立命的技术和本领,更有了一种使命感和独特的情怀。
谈起上一辈,钤保刚总是心怀敬意:“老一辈人把‘大福林’这个牌子当作一面镜子来守护,凡是有利于大福林的事,大家都认真去做,人人争先恐后、任劳任怨。凡是有损于大福林的事大家都不做,把维护大福林的声誉当作一种使命,这才成就了今天的大福林,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好的传承。”
“百年老店”磨就匠心坚守
老字号是我国工商业发展历史中孕育的“金字招牌”,大福林对此也分外珍惜。钤保刚说:“大福林是老字号,2016年又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包头市第一批‘百年老店’称号,我们的目标是打造真正的‘百年老店’。和包头其他餐饮企业相比,89岁的大福林离‘百年老店’的目标更近,我们的信心也更足。”
在钤保刚看来,每个老字号都拥有世代传承的独特产品、技艺和服务,企业家唯有守正创新、匠心坚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魂”,努力练好企业内功,不断满足当前消费升级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才能引领老字号持续发展,把品牌擦得更亮、技艺磨得更精、口碑叫得更响。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大福林一路走来的岁月光华,离不开几代人的匠心坚守、实干苦干。
2000年,大福林改组为饮食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当时由于体制、市场、资金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大福林生意萧条,经济效益低下,仅靠出租店面维持经营。
临危受命,钤保刚重回大福林任董事长一职,大刀阔斧对大福林进行了改革。
改革后的大福林生机盎然,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企业好了,员工收入高了,当时的大福林也摆脱了困境,又一次成为餐饮界的佼佼者。
2002年,大福林建起了大型餐饮海鲜超市,突破旧的经营模式,给包头人带来惊喜的同时,也为大福林带来可观的收入。
然而,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打乱了企业发展的节奏。当时文化路上的店铺几乎都关门了,钤保刚正在广州出差,当职工打电话征求他的意见是否关停休息时,他想,在这种特殊时间,如果继续开业,就意味着每天要损失不少钱。作为一家老店,只要严把卫生操作程序、严把质量关,在确保顾客安全的条件下,还是应该坚持营业,让市民看到一种希望、一种人气。思考过后,他说:“我们不能关店,除非政府部门要求我们关门。”
而正是这样的坚守,让人们对大福林有了更多的信任和更深的感情。
2005年,大福林拆除原建筑,将其改建为一座集餐饮、商务为一体的综合大楼。
改造过后,大福林仍旧不忘初心,持续发力餐饮,坚持传承与创新,在原有菜品的基础上,结合一部分本地菜,形成了以京、津、鲁为主要菜系的大福林味道,经营又走上了正轨。
2020年,疫情袭来,大福林又一次面临严峻的挑战。不惧风浪,迎难而上。大福林一路坚守坚持,在顶住生存压力的同时,还为奋战一线的志愿者捐出价值15万元的包子。
“当时多数餐饮门店都关门了,少数餐饮人难免有一些悲观情绪,但我们却在那个特殊的时期谋划着未来的发展,布局打造新的门店,为下一步扩大发展做好铺垫。”钤宝刚说,疫情过后,2022年元宵节,大福林悦城店正式开业。“我们不但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壮大,目前,大福林在包头布局了6家门店,我们正努力成为包头餐饮业的‘常青树’。”
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一路走来,大福林员工也一直秉承“工匠精神”,在改革创新的路上不懈努力。从一开始的只提供早餐到现在的京津鲁川粤菜全面供应,菜品种类变多了,但那份属于包头人记忆中的大福林味道从未变过。特别是大福林包子,更是在创新改良中翻新了花样、做成了精品。
大福林职工赵菊香1981年进入大福林,开始学习包子制作技术,同时也使包子制作技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经她改良后的包子,在保持原有老味道的基础上,口感和品质都有了很大提升。
2019年,大福林包子制作技艺列入第六批包头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2022年,大福林包子入选内蒙古自治区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单。赵菊香还带着大福林包子参加了北京世园会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上海世博会等宣传展示活动,把大福林包子带出包头、带向全国。
钤宝刚说:“中华老字号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们更是一种特殊的荣誉,不但不能让她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毁掉,还要让老字号再创新辉煌。大福林将不断适应市场、创新发展,以匠心和情怀、责任和担当传承好‘中华老字号’金字招牌,让大福林独特的‘包头味道’留在更多人心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