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双碳”目标是中国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位于祖国北疆的内蒙古自治区,占全国陆地边境线五分之一,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既承载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更肩负着探索绿色转型道路的使命。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新时代以来,我国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坚定不移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能源转型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深刻领会“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深刻内涵,将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统计数据显示,内蒙古风电、光伏装机容量已连续8年稳居全国首位,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较五年前提升20个百分点。这组跃动的数字背后,是内蒙古加快发展新能源,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在北疆大地的生动实践,是内蒙古绿色发展能级提振的最好佐证。
在锡林郭勒草原,旋转的风机与蓝天白云构成和谐画卷,光伏板阵列在阳光下泛起粼粼波光。这些看似静默的能源设施,实则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生动载体。当地通过“风光储一体化”开发模式,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相当于再造百万亩森林的生态效益。在库布其沙漠,光伏矩阵不仅每年输送清洁电力40亿千瓦时,更锁住流动沙丘180平方公里,创造出“绿进沙退”的生态奇迹。
技术创新始终是能源革命的动力源泉。自治区始终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乌兰察布建成全球首个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工程,破解了新能源大规模消纳的世界性难题。金风科技研发的6兆瓦陆上风电机组,单台年发电量可满足1.2万户家庭用电需求,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通过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新能源装备的国产化率已提升至95%以上。
在鄂尔多斯高原,全球最大的“沙戈荒”风电光伏基地正在加速成型。这个总投资超千亿元的项目投运后,每年可向华北地区输送清洁电力400亿千瓦时,相当于替代标准煤1200万吨。项目规划中特别设置生态修复专项基金,将年度收益的5%用于荒漠化治理,这种发展模式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值得称道的是,项目建设过程中创造的10万余个就业岗位中,本地农牧民占比超过六成,实现了生态效益与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
能源转型的深层意义在于重塑发展范式。内蒙古在全国率先建立省级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将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纳入盟市考核体系。在电力交易中心,绿电成交量以年均40%的增速持续攀升,企业碳账户覆盖率突破80%,市场机制创新正在激发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正如包钢集团通过氢基熔融还原技术改造传统炼钢工艺,实现吨钢碳排放下降60%的案例所示,传统产业与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在开辟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在阴山北麓的农牧区,“光伏+生态+民生”的创新模式开辟了共同富裕新渠道。包头市达茂旗建设的风光互补扶贫电站,使3000余户牧民年均增收超5000元,光伏板下生长的优质牧草更带动畜牧业提质增效。这种将清洁能源开发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的做法,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也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更令人振奋的是,随着整县屋顶光伏试点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牧民正在从能源消费者转变为绿色生产者。
国际舞台上的北疆担当同样令人瞩目。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内蒙古能源企业承建的中蒙俄经济走廊新能源项目,不仅为沿线国家带去清洁电力,更建立起跨境碳市场合作机制。内蒙古能源集团在二连浩特建成我国首个中蒙跨境绿电枢纽,通过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向乌兰巴托输送风电,每年替代蒙古国南部煤电产能30万吨,直接减少跨境沙尘源区200平方公里。这一实践创新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体现。值得关注的是,通过建立国际新能源技术转移中心,我国在新型电力系统、沙漠治理等领域的创新成果,正在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东方智慧。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内蒙古在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中将发挥主力军作用,加速布局氢能储能、智慧能源等未来产业。在呼和浩特,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枢纽节点建设如火如荼,绿色数据中心PUE值降至1.2以下,数字基础设施的低碳化转型为“东数西算”工程注入新动能,新能源体系正在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目标加速演进。
回望征程,从“风吹草低见牛羊”到“风光无限绿能涌”,草原上的风机与黄河岸边的光伏矩阵共同奏响了绿色发展的时代强音,书写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中国故事,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贡献着北疆力量。这既是内蒙古的使命担当,更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能源领域的生动诠释。(内蒙古能源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苏易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