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教育、科技人才“组团式”帮扶是东西部协作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从2017年开始,化德县紧抓国家“组团式”帮扶契机,精准对接,聚焦短板弱项深化合作,大力提升北京市“组团式”帮扶综合效应,不断激活化德县医疗、教育、农牧产业发展的“智力引擎”。
医疗“组团式”帮扶,借智聚力保群众健康
“希望我们的帮扶对医院发展有益,能让老百姓满意,这是我们的宗旨和目标。”“组团式”帮扶化德县人民医院医疗团队的李鹏、朴美兰、李辉、曹勇、朱旭东5位来自北京市房山区各医院的医生从来到化德县伊始,便决定把这里当成第二故乡。
为了把优质医疗资源延伸至基层,帮扶医疗队经常深入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以紧密型医共体平台为依托,以特点定特色,为地方多发病、常见病开展针对性技术带教,制定了“123帮扶计划”,以“自我成长能力培养”为核心,抓住“临床能力提升工程”和“专科品牌建设工程”两项核心工作,推进“专科建设”“人才培养”“医院管理”三项任务,打造一站式救治体系,改善基层患者的就医格局。
“患者不动专家动,足不出县治大病”。除了向下畅通“民心路”,帮扶医疗队还向上架起“连心桥”。他们协调上级优势资源,先后邀请到北京协和医院专家教授、北京西苑医院、北京市和平里医院专家为患者远程联合会诊,“人在化德,问医北京”的“云医疗”服务不断深化。自2022年7月份开始组团式帮扶以来,累计开展远程会诊30余人次;组织多学科会诊100多次,抢救急性心梗、肺栓塞、结核性脑膜炎、消化道大出血、多发伤休克等危重病人38例,2名经上级医院治疗无效的结核性脑膜炎和胰腺炎患者康复。
除了线上会诊,帮扶医疗队进一步撬动后方资源,多次邀请北京西苑医院、北京市和平里医院等专家团队到化德县医院线下指导,通过技术带教、查房会诊、科研教学、业务培训等,结合临床课题实例在急诊科建立“‘1+1’急救课堂”继教品牌,在呼吸科确立“疑难病沙龙”品牌。在化德县中蒙医院和各乡镇卫生院,开展“健康化德·云上课堂”,举办学术和培训讲座、培训班21次,共培训人员899人次,建立临床医技科室科研网格体系,实现医疗质量和科研能力“双提升”。
只有把技术留在当地,才能让帮扶工作有力度、有温度,更扎实、更广泛。为了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帮扶团队通过手术带教、教学查房、学术讲座等方式,将先进技术“带土移植”,受援科室由弱变强,逐渐成为“尖刀”科室,先后开展急诊胃镜下止血手术、胰腺炎、病毒性脑膜炎中医药治疗、急诊心脏介入手术、支气管镜检查术、超声引导下疼痛微创治疗等新技术14项,教学查房780余次,手术182人次,手术培训144人次,疑难病例会诊393人次,梳理规范规章制度30余项,诊疗患者1万余人次。
目前,化德县医院是乌兰察布市唯一能常规开展急诊介入的医院,消化科、呼吸科、疼痛康复科业务量分别增长63%、100%、200%。
微光笃行,以“实”促教送“真经”
2022年8月,时任北京市东直门中学副校长路育才,参与中组部“组团式”帮扶来到化德县第一中学校挂职任校长。
面对学校长期生源质量差、教学质量低的现状,路育才“爱校胜家,爱生胜子”,带领帮扶团队的丰维维、徐静老师等深入调研,逐步建立教育质量阶段总结交流制度,受扶学校教学干部跟岗学习制度,参与完成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教育规划、东城区“十四五”教育规划《重点帮扶县中等职业学校服务县域发展的策略研究》等4个研究课题。通过借助东直门中学三层五领域课程体系,逐渐完善教科研制度,每周开展一次校本教研,每月开展一节示范课,形成集体备课、听评课制度;各专业“名师”工作室逐步成立;“青蓝工程”师徒结对稳步推进,教研氛围逐步浓厚,为新教师快速成长奠定基础。
在帮扶团队带领下,化德县各中学从2022年9月份先后推进一系列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效率的特色活动,县第一中学成立数学、生物、班主任名师工作室;开展“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校本教研等活动;开设书法、绘画、音乐、朗诵、科技、舞蹈、合唱等9门社团课程。职业中学成立化德县“百德”名师工作室和化德县“职业体验”名师工作室,每月研究一个专题;成立广告设计与制作、服饰手工等4个学生创业工作室,3个专业立项为自治区特色优质专业,“3+2+订单班”培养模式创新了理实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024年,化德县共有486名学生参加高考,500分以上6人,7人单科成绩超过120分,9名艺体生升入本科,本科升学率达到64.3%。
下好科技引领产业发展“先手棋”
化德县是大白菜种植大县。今年5月下旬,朝阳镇民乐村大白菜种植基地遭遇严重虫害,种植大户张宝的大白菜也未能幸免。看着一株株大白菜的叶片不断被害虫啃食,焦虑不已的张宝拨通了化德县中央定点帮扶专家团队中国科学院尹玉河的电话,向其寻求帮助。
很快,尹玉河就带着团队赶来,进行虫害鉴定后,筛选出具有较好防效的生防菌剂。3天后,这场虫害得到控制。
这是科技人才对化德县进行技术帮扶的一个缩影。几年时间里,尹玉河同来自北京的国家乡村振兴科技特派团化德专家组成员,紧扣化德县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发挥专业优势开展帮扶,为当地农牧产业注入活力。
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专家团队调研分析后,试验小麦、马铃薯、牧草示范品种58个,示范面积1400亩;建立种养殖基地6个,解决了饲养管理技术、高丹草种植加工利用10余项技术问题;探索生物有机肥料研发与应用、马铃薯、糖菜等专用复合肥研发;实施华宸现代生态农业科技项目,促进其进入微生物有机肥领域;集中建设集优质马铃薯新品种选育、扩繁、销售、品牌化运营为一体的马铃薯全产业链项目,吸纳200人就业,人均年收入5.3万元,与2500户农户签订回购订单,实现稳定增收。
3年来,专家团队累计下乡帮扶160人次,对接服务产业14个、经营主体36个,开展小麦、燕麦、牧草、肉羊等产业线上线下技术培训21场,结对帮带本土科技人员42人,指导应用新品种、新技术102个。他们让先进技术在化德县农村深深扎根,帮助地方特色产业脱颖而出。
尹玉河表示,化德县地方特色产品不少,今后要在延长帮扶产业链上下功夫,针对肉羊、肉牛养殖业和马铃薯、大白菜等种植业,集中发挥智力、人才、技术、资源等优势,通过补齐当地屠宰加工短板,实现种养业精深加工及精细包装,提升产品附加值,把资源和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记者 李璟 通讯员 田礼军)
原标题:化德县:“组团式”帮扶激活乡村振兴“智力引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