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美内蒙古展厅草原牧歌展区。
大森林展区。
每逢节假日,内蒙古自然博物馆不同主题的临展都是吸引观众的新亮点,丰富的馆藏资源,多样的展陈设计,让内蒙古独特的自然风貌和珍稀的自然资源浓缩呈现,自然博物馆不仅成为亲子活动最佳“打卡”地,更将其打造“泛北极圈自然资源特色鲜明的一流博物馆”的定位得以精准体现。
作为自治区首座集收藏陈列、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自然博物馆,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全力构建“党团建设自然主题教育平台、生态文明思想成果展示平台和自然资源科普教育平台”三大平台,是我区宣传自然资源领域、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窗口。
“自然课堂”再现北国风貌
内蒙古自然博物馆从生态系统整体性着眼,从“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自然观入手,设置了壮美内蒙古、远古内蒙古、富饶内蒙古、绿色内蒙古、恐龙的故乡五大主题展厅,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充分利用现代声、光、电等科技手段,展陈了多姿壮美的自然景观、璀璨绚丽的矿石标本及古生物化石等自然资源和自然遗迹,把118.3万平方公里的壮美北疆装入2万多平方米的“自然课堂”。自2018年11月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观众100万余人次。
博物馆建筑由东区、西区两部分组成,通过四层连廊连接,根据建筑空间结合展区主题内容,对空间、内容进行合理划分,展线总长度3000米。整个展区采取开放式布局,以馆园结合的方式供游客参观。基本展览陈列内容涵盖了农、林、牧、水、动植物、古生物、地质矿产等13个方面。
在展览形式上主要以时间顺序、地域类型为依据采用场景复原、多媒体投影、纪录影片、图文展示、实物及模型展示等方式,综合利用多种数字化手段,向观众展示内蒙古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在景观的布置和上展标本的选择上遵循典型性、地方性和多样性原则,进行严格的把关,确保其准确性、真实性与完整性,从而更加生动地再现了内蒙古亮丽的北国风貌。
馆内藏品分为七大类,分别为岩石、矿物、古无脊椎动物、古脊椎动物、古植物、现生动物和现生植物。设有9间藏品分类库房,总面积7152平方米。截至2020年12月,藏品总数已达15213件。
除此之外,博物馆还积极策划实施临时展览,已成功举办《守望·濒危动物》《大美乌梁素海·鸟类生态艺术作品展》《崖柏展》等主题展览,反映了内蒙古生态建设取得的成就,在全社会取得了良好的反响。通过系列临展的策划实施,不断增加博物馆吸引力。
2020年,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原创《守望·濒危动物》主题展在湖南怀化野生动物园和浙江宁波博物馆成功展出,共接待观众约18万人次。通过积极推荐,自然博物馆的原创主题展在全国形成一定影响力,有力提升了博物馆的知名度,实现了外展工作的良性循环。
研究与保护齐头并进
内蒙古自然博物馆通过加挂“内蒙古古生物化石保护研究所”牌子,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家专业从事古生物化石保护研究的机构。目前正在申请将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列为国家古生物化石甲级收藏单位,为内蒙古自然博物馆下一步开展古生物化石的挖掘、收藏保护、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等提供保障。2020年9月被自然资源部东北亚古生物演化重点实验室设为“东北亚古生物演化重点实验室实验基地”;同时被首都师范大学列为“首都师范大学教学科研实践基地”。
依托内蒙古自治区分布广泛、类型齐全的各类古生物化石资源,开展古生物化石产地专项调查是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的重要任务。通过调查、研究、保护不断提升学术影响力,进一步增加馆藏量,为古生物化石科学研究保护和科普教育工作提供有力支撑。通过科研项目的实施,在获取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标本补充馆藏的同时,也锻炼了科研队伍,促进了科研水平的提升。
如今,博物馆已完成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中生界古生物化石调查项目和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旗古生物化石调查采集项目,发表了题为《发现于中国侏罗纪时期一新的隶属于Archelcaninae的种类》的论文;2021年度计划实施阿拉善西部白垩纪古生物化石资源调查项目。同时广泛开展合作研究,弥补自身科研能力较弱的不足。2019年与斯洛伐克萨法里克大学的马丁·昆德拉特博士在内蒙古自治区白垩纪及侏罗纪含古生物化石区域进行了一系列科学考察活动,目前已发表研究成果《东劳亚大陆中生代脊椎动物的演化与气候的联系:对中国特有的化石组织进行高分辨率分析》;2020年与内蒙古自然资源学会合作完成了《内蒙古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项目。基于馆藏标本中马氏燕鸟、石千峰龙、苏氏巧龙以及具有研究价值的昆虫、植物等化石标本,积极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云南大学、斯洛伐克萨法里克大学等国内外研究机构开展科研合作,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文章发表在英国《历史生物学》、保加利亚《动物之谜》及国内《世界地质》《古生物学报》等学术期刊。
公益科普教育的社会责任凸显
一直以来,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的科普工作得到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高标准建设自然科普软硬件设施,高起点组建科普讲解员和科普教师团队,依托博物馆生动的展陈和丰富的馆藏,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每年免费为全区中小学生开展3万人次的公益性科普课程。自然博物馆承担公益科普教育的社会责任逐渐凸显,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科普教育场所包括场馆内展厅、大自然探索中心、4D科普影院以及馆外矿石园。全馆共有专职科教人员45人,专业涵盖教育学、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地质学、古生物学等学科。
大自然探索中心作为科普教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场所,面积1050平方米,共有9间科普教室,硬件设施设备在国内同类博物馆中属于一流水平。4D科普巨幕影院和可移动球幕影院带给观影者身临其境的视觉效果。矿石园共有产自内蒙古境内的各类矿物岩石标本103件,集中展示介绍了内蒙古矿产资源中的能源、金属、非金属等优势矿产矿石和典型构造类岩石,为观众科普地质构造类型、岩石形成过程等地质科普知识提供了场所。
在元旦、“4·22世界地球日”“5·18国际博物馆日”“六一国际儿童节”等重要节日,自然博物馆结合节日主题开展了“鼠年话鼠知元旦”“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多个系列科普活动,以及科普入校、科普入社区、科普下乡和科普扶贫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疫情期间,开展了“有声博物馆”“夜访博物馆”等线上系列科普节目,使观众足不出户也能感受到博物馆的魅力。
自然博物馆充分发挥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和教学实践基地作用,目前已被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选为全国第五批自然学校试点单位;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濒危物种保护宣传教育基地”;被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授予“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科普教育基地”;被中国林业学会授予“中国林业学会自然教育基地”;被中国古生物学会授予“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被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授予“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化石文化传播基地”;被中国地质学会授予“中国地质学会地学科普研学基地(营地)”;被自治区科技厅授予“内蒙古自治区科普示范基地”;被自治区教育厅授予“全区学生自然实践教育基地”;被自治区科协授予“内蒙古自治区科普教育基地”;被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授予“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基地”;被内蒙古自然资源学会授予“内蒙古自然资源学会科普教育基地”;被内蒙古大学等5所大学分别授予“实践教学基地”。
以自治区自然资源与生态保护为主题,结合馆藏标本,编写出版了《虫虫放大镜》《植物魔法师》《渐行渐远的它们》三套系列科普读物。再版发行科普纪录片《发现白垩纪—二连恐龙发掘报告(共4集)》《大漠疑案—巴彦淖尔白垩纪恐龙王国(共3集)》。开发了针对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自然研学实践教育教材3册,含45节课程。收集、整理、汇编了研究人员在内蒙古地区古生物方面的研究成果集四册,分为《藻类和植物》《恐龙》《低等脊椎动物与哺乳动物》《无脊椎动物》,进一步丰富科普内容的传播形式,提高了博物馆自然科普影响力。(苗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