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时政
  • 发改动态
  • 产教融合
  • 营商环境
  • 信用赋能
  • 中宏智库
  • 金融瞭望
  • 亮丽内蒙古
  • 盟市之窗
  • 企业园区
  • 数字经济
  • 能源生态
  • 一带一路
  • 文旅空间
logo 市场环境
  • 中宏网内蒙古首页 >
  • 营商环境 >
  • 市场环境 >
  • 正文

国家发改委:让信用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的鲜明标识

2023-11-29 10:58:20 来源:中宏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金司司长陈洪宛在第五届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表示,近年来,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为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信用环境。各城市政府要巩固优势、补齐短板,着力打造唯实惟先、善作善成的信用之城,让信用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的鲜明标识,实现信用建设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陈洪宛说,“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已经联通46个部门和境内31个省(区、市),归集1.6亿经营主体的信用信息超过760亿条,成为信用信息‘总枢纽’。‘信用中国’网站信用报告等产品在政府采购、招投标以及政府融资服务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网站日查询量突破2亿次。”

  目前全国范围内已有37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信用承诺制,部分办理时间缩短50%至90%。截至9月末,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已覆盖除西藏外的境内30个省(区、市),联通地方各级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共计199个,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放贷款20.8万亿元,其中信用贷款4.8万亿元。

  接下来,我国各城市如何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陈洪宛提出了四个“加大力度”。

  加大力度推动政务诚信建设。各城市要主动对“新官不理旧账”、拖欠民营中小企业账款、政策承诺不兑现等问题进行排查,落实好“信息获取—失信行为认定—失信惩戒—有效解决—信用修复”的工作闭环,营造稳定、透明、公平、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提振民营经济信心。

  加大力度提升信用信息共享质效,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下一步,希望各城市加大统筹力度,有效整合各类融资信用服务平台资源,健全优化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信用信息深度开发利用,加快推广“信易贷”模式,切实提升信用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水平。

  加大力度推动信用监管,助力企业减负增效。各城市要在现有工作基础上,不断完善信用评价模型,精准描绘企业画像,提升监管的精准性、有效性,更好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加大力度拓展信用便民惠企应用场景。希望各城市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结合工作实际,推进多渠道、多元化的“信易+”信用便民惠企应用,将诚信理念渗透进每一名市民心中。

  中宏网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国各个城市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

  建立了覆盖多个领域的信用体系。很多城市在政府机构、企业、个人等多个领域建立了信用信息“档案”,涵盖了信用记录、信用评价、信用奖惩等内容。

  各地区各部门加强了信用信息共享和交换。通过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各部门间、企业间、个人间的信用信息得以共享和交换,提高了信用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推动了信用立法和政策制定。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各地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明确了信用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框架,为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实施了信用奖惩机制。各地建立了信用奖惩机制,对守信行为给予奖励和优惠政策,对失信行为进行惩罚和限制,形成了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损的激励机制。

  提升了社会信用意识。通过广泛的社会宣传和教育,提高了公众对信用体系的认识和理解,树立了诚信守信的社会风气,促进了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和信用行为。

  总的看来,我国各个城市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构建诚信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素材源:梁婷
编辑:魏源
审核:吴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相关推荐

  • 自治区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局召开全区民营经济服务系统培训会
  • 自治区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局深入呼和浩特市开展自治区重点民营企业专题调研 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 自治区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局召开驻呼自治区重点民营企业座谈会 共谋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 自治区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局深入呼和浩特市开展自治区重点民营企业专题调研并召开座谈会
  • 乌兰察布市重点民营企业党委轮值主办“党建赋能开新局 政企同心聚合力”主题党日活动

关于中宏网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