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内蒙古3月3日电 近年来,乌海市市场监管局紧紧围绕“优服务、强监管、重信用、提效能”目标,将信用“基因”融入企业“血液”,积极探索“信用+监管”模式,以信用约束市场主体,以信用赋能市场监管,让信用“软环境”成为市场主体发展“硬支撑”,助力乌海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信用+“双随机”监管,优化监管资源配置。积极推行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依据自治区市场监管局信用风险分类监管系统,通过系统自动研判风险等级,按照信用风险状况由低到高将企业分为信用风险低(A类)、信用风险一般(B类)、信用风险较高(C类)、信用风险高(D类)四类,并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相结合,根据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动态调整抽查比例和频次,对A类企业减少抽查频次无事不扰,对D类企业提高抽查频次严格监管,实现守法诚信企业“无事不扰”,违法失信企业“寸步难行”。
信用+包容审慎监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根据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分类,选取部分“三新”企业,予以标注,纳入“沙盒监管”范围,给予一定时间的“观察期”,在供应链服务、快递服务领域探索开展“沙盒监管”,推动行政执法由“严罚式”向“容错式”转变,有效运用说服教育、约谈警示等非强制性执法方式,加强行政指导,做到宽严相济、法理相融,让监管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引导和督促依法诚信经营。建立“容错”机制,推行“首违不罚”清单制度,对非主观故意、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首次轻微违法行为给予责令改正,给企业留足生存发展空间。
信用+涉企信息归集,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强化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将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监督管理、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等信用信息,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内蒙古)和信用中国(内蒙古·乌海)有效归集公示,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增加市场交易信息透明度,提升失信企业违法成本,倒逼市场主体合规诚信经营。同时,畅通企业信用修复渠道,实现信用修复“零跑腿、网上办”,帮助市场主体重塑诚信经营形象。2022年,全市共归集涉企信息6146条,其中行政许可5153条,行政处罚993条。
信用+违法列严列异,推进失信联合惩戒。依法对未及时进行年报或在双随机抽查中发现公示信息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通过登记的住所或经营场所无法联系的企业,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对在经营异常名录满三年仍未申请移出的企业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对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及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的企业,在国家企业信用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供社会各界、相关部门或机构查询应用,在招投标、政府采购、获得荣誉等方面作为参考并采取相应的限制措施。2022年,全市累计有1545户企业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161户企业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通过信用修复、注销等各种手段移出经营异常名录700户,移出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471户;依申请对符合条件的7家企业行政处罚信息提前停止公示,为6家单位查询211家企业信用状况并出具情况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