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乌海市以实施“科技兴蒙”行动为抓手,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全力推动创建国家高新区工作,财政研发投入逐年递增,平台载体建设稳步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屡创新高,开创了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
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日益完善
乌海市相继出台《乌海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印发《乌海市科技计划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乌海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等政策,明确乌海市“十四五”期间科技重点任务,补齐了科技资金管理短板。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奖补30万元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奖补5万元举措纳入《乌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乌海市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持续优化科技创新营商环境,兑现1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和自治区企业研发中心科研奖补500万元。
国家高新区创建工作有序推进
自市委、市政府将创建国家高新区列为全市“一号工程”以来,乌海市持续高位推进创建工作,组建工作专班,出台实施方案,全力推动乌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国家高新区。目前,已完成了《乌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乌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战略规划》初稿编制工作,印发了2023年度创建国家高新区工作任务清单,强化对各产业园、各成员单位的日常调度,确保重点工作落实落细,力争今年12月底前完成科技部挂号。
“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取得实效
近年来,全市财政研发投入持续保持23%的增速。乌海市不断完善科技政策,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去年落实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资金1035.5万元,同比增长242.94%。深入开展研发费用归集工作,对42家重点企业进行“一对一”指导,推动R&D经费投入达到7.8亿元,同比增长32.65%,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09%,位列自治区第三。全市财政科学技术支出1.71亿元,同比增长34.65%,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1.51%,位列自治区第二。推动专项资金拨付率达到100%,位列自治区第一。
科技创新平台载体队伍壮大
乌海市出台《乌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高质量培育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制定了详细的工作举措,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涌现,创新型领军企业快速发展的格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2023年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工作的通知》,实施月调度机制,建成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库。
截至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50家,培育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20家,自治区级企业研发中心达到42家,认定科技领军企业2家。成功备案乌海职业技术学院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云博科技企业特派员工作站、乌海市科创中心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等3家工作站,工作站覆盖高校院所、国有企业和科技型民营企业,推动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向纵深拓展,目前已入库企业科技特派员88人,服务企业总数达到214家。持续推动乌海市科技创新孵化中心建设,一季度已完成土地挂牌摘地、土地测绘、勘界、可研报告编制、施工图设计招标等工作,正在进行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预计2024年12月完成建设。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提升
2022年,乌海市登记认定各类技术合同43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近4亿元。围绕乌海市科技创新工作实际和企业技术需求,备案2家自治区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提升科技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引进华东师范大学赵晨博士团队与国家能源集团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开展CO_2与焦炉煤气重整增产甲醇关键技术攻关,推动创新主体进行技术升级。引进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科技人才团队,实施“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湖泊底泥污染控制与生态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实现乌海湖底泥淤泥安全处置与生态高值化利用。推动内蒙古东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马凡华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科技人才团队开展“掺氢天然气内燃机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应用”项目。今年3月23日,市政府与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产业技术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创新人才培育、企业培育孵化、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积极推进与清华大学在创建国家级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新征程上,乌海市将以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为契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深入落实“三个全覆盖”计划,全面开展“双倍增”行动,持续提升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