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市的项目建设年。开展“优环境强服务促落实”项目建设年活动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作出的一项重要安排,也是着力推动我市项目建设和投资兴业的重要举措。我市围绕打造投资贸易首选区,紧紧围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提升政务服务能力两个重点,紧扣企业注册准入准营、投资项目报审报批和便民利民服务三条主线,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为抓手,持续深化审批事项集中化、政务服务标准化、权力运行规范化、服务模式智能化,持续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为企业入驻、项目落地、创新创业提供便利化服务。
跑断腿、磨破嘴、打不完的电话、盖不尽的公章……“一直在路上”曾是多年前群众和企业办事难的真实写照。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切实方便企业群众办事,我市认真落实企业群众办事堵点问题,通过在服务意识、服务能力上做加法,在审批流程、办事要件上做减法,为企业群众办事减门槛,提高办事效率,营造高效的营商环境。同时,我市建立了审批事项流程动态管理机制,对相同、相近的环节进行合并,取消非必要审批环节,绘制环节、岗位、办理时限“三位一体”流程图,一般行政审批事项办理环节原则上不超过3个,最大限度压缩办理时限,努力提高“即来即办”事项的比例。我市还将网上办事大厅打造成网上政务超市,借助即时通信、远程视频、活体认证等技术,积极推进政务服务向移动终端、自助终端等渠道延伸。
5月24日,我市重点工业项目“集中审批周”活动启动仪式在市民服务中心举行。活动期间,我市设立了亿元项目手续优先办理服务窗口,为企业项目手续办理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务;对申报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项目,审批机关即时受理,现场审批、现场出件;对申报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项目,一次告知项目单位补充相关文件,或对项目内容进行调整。截至5月底,我市40个工业重点项目已开(复)工27个,开(复)工率达67.5%。
今年以来,我市聚焦“最优环境”,精准服务企业,持续优化地区营商环境。在统筹谋划方面,我市按照打造投资贸易首选区工作部署,狠抓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乌海及周边地区一体化发展4项任务,统筹研究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审批服务方面,我市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为切入点,大力实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创新,制定印发了《乌海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置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综合窗口”,市政公用服务单位已全部进驻,构建形成了投资项目“一窗申报”和“一站式”办理的服务模式。同时,我市“多证合一”商事改革稳步推进,实现“32证合一”,企业开办时限压缩至5个工作日内。全市办理全程电子化网登名称676件,网登设立企业171件,实有各类市场主体达44752户,注册资金1586.6亿元。我市还建立健全“双随机、一公开”工作运行机制,深入推进失信企业联合惩戒,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行政许可信息19525条、行政处罚信息1460条,发布“红名单”489个、“黑名单”1692个。
在做好服务企业的同时,我市着重抓好营商环境目标任务的贯彻落实,制定了营商环境实地督查方案,印发了《关于开展营商环境工作推进情况督查的通知》,近期将对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打造投资贸易首选区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只有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才能拢得人心、聚得企业。下一步,我市将聚焦“最优环境”,坚持以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为抓手,建立实施“一张表单”申报服务和“一套机制”规范审批运行机制,推行诚信体系建设与容缺受理、指标承诺相结合审批改革,组建工作专班提供全程代办帮办审批服务,完善政务服务大厅功能,最大限度为投资企业提供便利,为我市打造自治区西部以及周边区域的投资贸易首选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