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内蒙古1月11日电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营商环境是发展经济的“先手棋”、招商引资的“强磁场”、释放活力的“稳定器”、区域竞争的“软实力”。2023年以来,赤峰市聚焦企业和群众所思所盼,不断推进政务服务迭代创新、提速提效,要素保障精准有力,法治监管公平公正,创新创业开放有序,护航企业发展“如鱼得水”、助推人才成长“如鸟归林”、保障百姓生活“如沐春风”。
聚焦“优服务”,营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
一是优化服务方式,打造“办事效率最高”城市。持续优化审批服务方式,推行多窗合一、极简审批、“容缺受理”机制,助力项目审批“分秒必争”,实现重大项目“拿地即开工”。个体工商户登记启动“口述办理”模式,通过现场口述申报,即可完成注册申请。推出“出口退税快退快审”“专属”服务,指定专人负责跟踪退税进度,让各个审批环节“无缝衔接”,最快1日内即可完成办结审批。
二是扩展服务半径,打造“办事路程最短”城市。在全区首创“市域通办视频办”模式,将“线下实体窗口”延伸至“线上视频窗口”,实现群众办事“多点通办、就近能办、少跑快办、一地可办”。目前,“市域通办视频办”已覆盖全市172个苏木乡镇(街道)、2407个嘎查村(社区)的1.9万余个服务事项,累计视频接通受理咨询业务487余次。持续推进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统一梳理公布全市249项群众经常办理且基层能有效承接的政务服务事项,形成“就近办”事项清单,实现企业群众“就近可办”。针对老弱病残孕等有特殊需求的群体,将服务窗口前移,推出“上门办”服务3.2万余次,累计帮助10万余人,基本实现群众足不出户就能解决身边难题。
三是延伸服务链条,打造“办事流程最简”城市。以“两优”专项行动为契机,进一步梳理市本级政务服务事项,做到规范履职行为、推动放权减权、精简工作程序、优化内部流程,目前,已对市本级39个部门的1303项外部事项、32部门的201项内部事项进行优化精简。聚焦企业和个人全生命周期,推行政务服务集成化办理,完成103个自治区“一件事一次办”基础上,探索推出经营货物运输、巡游出租车、网约车驾驶员从业资格、网络食品销售、公民婚育、员工录用、灵活就业、高校学生毕业就业等7个“一件事一次办”场景,实现了申请材料较之前精简65.9%,跑动次数较之前减少76.3%,完成时限较之前压缩82.8%。
四是加强数字赋能,打造“办事麻烦最少”城市。持续推动“一网通办”改革,政务外网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归集电子证照180类、签章数量684万余条,居自治区前列。创新推出电子证照核验专区,拓展了电子证照线下应用渠道,在全区率先实现17类电子证照的线下核验,让办事人少拿甚至不拿材料就办成事。全面打造“政务+直播”新模式,实现群众在家即可与“答疑专员”面对面咨询、互动。截至目前,全市开展政务直播3000余场,已为500万余人次线上答疑解惑,实现群众咨询办事“零材料、零跑腿”。
五是提升服务效能,打造“交易环境最优”城市。围绕“市场化配置、阳光化交易、智慧化运行、标准化服务”的工作理念,创新打造15项优化提升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效能硬核举措,持续推行电子保函、数字化服务平台、优化CA数字证书应用,推动专家、场地抽取透明化,“不见面”开标规范化,打造“全流程”电子化招投标,实现无纸化、零跑腿,拓展远程异地评标覆盖范围,将异地评标区域由“两地”扩展至“多地”,目前,已与区外13个省36个城市签订了远程异地评标协议,实现了从点对点“跨省远程异地评标”,到跨省“三地同评”,再到“跨四省五地远程异地评标”的转变。
聚焦“强保障”,营造稳定高效的要素环境
一是获得用电“超前对接”。将全市508个重点项目纳入项目用能、用电储备库,提前掌握企业投产安排、项目用能规划等信息,超前对接94个项目业主,提前启动配套电网工程前期工作,与供电企业在选线和工程设计环节提前沟通对接,推动供电服务平稳运行,实现“电等项目”。同时在“蒙速办”APP增设高压新装等19类业务功能,目前全市线上办电率达99.85%。
二是获得用水气暖“即时即办”。通过与各行业企业开展联合踏勘、并联审批、并行施工,深入推行水气暖“一件事一次办”,目前水气暖报装不收取任何申报资料,办理时限由原来至少10个工作日压缩为即时办理、接入申请资料由6项压缩到3项、时限压缩为2个工作日。企业办理报装、接入,均按照规定的流程和时限办结,用户满意度达100%。
三是融资担保“活水常流”。积极发挥政府在银企合作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银行主动对接企业,为企业融资提供便利,同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以“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金融担保、市场运作”的推进方式,签订金融服务“五大任务”“政银担”战略合作协议,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目前,全市融资担保余额达到44.4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6.37亿,担保放大倍数由去年的2.78提升至目前的3.13。
四是标准地出让“应供尽供”。持续推动“标准地”出让工作,印发《赤峰市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工作实施细则(试行)》,鼓励各地区运用好国家和自治区关于工业用地供应的有关政策,支持以弹性出让、租让结合、先租后让、长期租赁等多元化方式供应“标准地”,新增工业用地按“标准地”要求应供尽供。积极推进批而未供、闲置土地消化处置任务,全市已消化批而未供土地0.94万亩,处置率为63.34%,已处置闲置土地0.26万亩,处置率为117.86%。
五是人才政策“创新迭代”。依托全市29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站”,对2021年以来仍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开展专项帮扶行动。开拓“文明红山·青春赤峰”校园招聘引才新通道,今年市本级事业单位引进的急需紧缺人才中,年龄在30周岁以下的占比超过87%,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超过71%。全力破解企业引才难题,在全区首次提出“事业编企业用”政策,疏通人才流动“堵点”,发挥事业编制最大效用,汇聚产才合力,助力企业发展。
聚焦“提效率”,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一是完善市场规范监管,净化市场环境。扩大“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部门覆盖面,统筹制定部门联合抽查计划,完善“一单两库”,整合抽查事项157项,实现监管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全市市场监管领域共开展双随机抽查2882批次、检查市场主体14996户,部门联合检查率达到62%,均居全区前列。整合实现部门间2.8万条归集信用信息共享,“双随机、一公开”检查结果信息1.5万余条,对8.8万余户企业进行信用风险分类,实施差异化监管。
二是助力企业信用修复,减轻企业负担。开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执行年”1+4专项行动,大力宣传信用应用场景、诚信典型选树程序、信用修复程序等相关内容,制定行政处罚信用修复“主动告知+到期提醒+跟踪回访”制度,将信用修复受理与初核时间合并压缩至3个工作日,助力失信企业修复信用,目前,已为770家失信企业修复信用,新增“失信”企业同比下降34%。
三是推进诉源有效治理,高效化解纠纷。打造消费者、保险案件、劳动纠纷、新就业形态“四大调解平台”,落实繁简分流工作机制,全员参与审判管理,加大案件诉前调解力度,进一步提高审判工作效率。截至目前,全市法院受案数同比减少2.1万件,诉前调解成功案件2.4万件,调解成功率75.6%,诉前调解平均办理时长17.7天。
四是推进破产案件办理,保障企业权益。通过建立破产处置机制,畅通破产案件入口和线上办理渠道,缩短简单破产案件审理周期,提高破产审判效率,完善破产案件财产解封及处置制度,加强破产重整和解救治力度,运用破产清算、重整、和解手段,清理、处置3800余名债权人的逾230亿元债权,盘活资产近120亿元,盘活土地708万平方米,房产1222万平方米;化解税款债权约1.2亿元,两级法院审理的破产案件数量居全区之首,约占全区总数四分之一。
聚焦“激活力”,营造开放有序的创业环境
一是强化创新创业服务。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将“科技成果云平台”优化改版为“智汇科创大脑”,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启动建设“蒙科聚”创新驱动分平台,完善科技成果公共服务云平台,强化政策咨询、成果展示、信息发布、技术交易等综合功能,为成果供需双方提供全方位服务。征集“赤峰市成果转化云平台”科技合作需求235项,促成企业、学校与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大达成合作意向18个。
二是提升创业孵化基地保障能力。强化创业载体建设,新增赤峰数字创意产业孵化基地、宁城县绿发农民工返乡创业园2家自治区级示范性创业孵化基地。截至目前,全市共认定创业孵化基地29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基地2家,自治区级6家。
三是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持续完善知识产权政策制度,积极推广“赤诚峰味”等区域公用品牌,推进知识产权“贯标”和优势企业培育工作,帮助企业加快专利申请授权,鼓励、协助企业申报国家、自治区知识产权项目。目前有效授权专利数达1160件,有效注册商标总数达42150件,2023年新增注册商标3250件。
聚焦“聚人气”,营造舒适美丽的宜居环境
一是立体交通“四通八达”。市中心城区“一环五射”“六横八纵”的高速公路交通框架已经形成,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29542公里,打通了进京达海交通网络,融入首都2小时经济圈。
二是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大力推动赤峰市大剧院启动建设,推进以市群艺馆、旗县区文化馆、乡镇苏木综合文化站、嘎查村文化室为框架的四级文体娱乐场所全覆盖,目前,全市建成公共图书馆14个,馆藏图书达150万册。
三是教育环境“普惠公平”。全力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强国项目建设、学前教育提升计划、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职业教育能力提升、特殊教育发展提升8大工程,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7%,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5%以上。
四是医养保障“持续加力”。依托地域特点及资源优势,打造京津冀地区旅居康养后花园,建成各类养老机构128所,床位1.6万张,基本满足全市老年人机构养老服务需求。
五是城市蓝值“稳定向好”。深入实施“蓝天碧水”行动。协同推进绿色引领和深度减排,全市空气质量持续向好。2023年,全市PM10平均浓度降至38微克/立方米,PM2.5浓度降至18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356天,优良天数比率达97.5%,位于自治区前列。
高质量发展中的红山,正全力打造一片宜居宜商宜业宜游的投资热土,优化营商环境永无止境,赤峰市将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倾力打造服务得力的“金牌店小二”形象,绽放“营商环境”之花,结好“经济发展”硕果。(崔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