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内蒙古2月19日电 2024年,鄂尔多斯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加快建设新质生产力场景应用创新城市。蝉联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位列中国地级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第33位;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第62位;中国城市新质生产力第15位,成为全区唯一入选前20名的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可持续发展指数、活跃度均跃升至全国第三,全市创新能级实现整体跃升。
新型研发机构集群加速崛起
《推进新型研发机构集群建设》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市域案例,为全区唯一入选市域案例。鄂尔多斯实验室插层定向碳纳米管的宏量制备方法及应用获中国石化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转化落地CO₂加绿氢制绿色航煤、合成气一步法制芳烃、年产2万吨硅碳负极材料、百MWh级工业热储能项目等重大技术成果。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在北京大学27家异地科研机构考核中位列第一,成立全国首家从事地下氢气、氦气资源勘探开发企业,“零碳”机场、高级智慧矿山、深部煤层气勘探等项目有力有效推进。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内蒙古研究院成立深部煤制气和碳封存联合实验室,三项成果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2024年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科技型企业创新主体队伍发展壮大
深化实施“三清零”“双倍增”行动,新增研发投入、研发机构、科技成果“三清零”的规上工业企业50家、总数达到281家;全市科技型企业数量突破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预计达33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700家。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96.8亿元,居全区首位,增长7.4%。新增自治区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等研发平台58家,组建羊绒产业院士研究院、煤基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面向全球、全国成功举办第二届“鄂尔多斯杯”创新创业大赛,吸引国内外500多个项目参赛,已落地企业20家。
重大科技成果加速落地
鄂尔多斯市氢能点位被纳入自治区科技“突围”工程。全年争取国家、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56项,各类资金2.32亿元,居各盟市首位。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50项,支持资金1.7亿元。世界新能源新材料大会、“暖城人才周”发布重大科技成果12项。煤加氢气化、千标方级方形插片式带压制氢、生物质制航煤等一批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万吨级高铝粉煤灰/煤矸石提取铝硅氧化物及铝硅合金项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全球单厂规模最大的烯烃项目在乌审旗投产。出台《化工中试基地和中试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建设鄂尔多斯现代煤化工创新技术中试基地、鄂尔多斯实验室—准格尔中试基地、高新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市高新区获批自治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新增自治区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技术转移服务机构5家。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0亿元,同比增长28%,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
创新环境持续优化
强化创新投入保障,全市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2.2%,再创新高。2023年全市R&D经费投入53.2亿元,同比增长20.6%;投入强度0.91%,位列全区第二位;对全区增长贡献率达48.9%,居全区首位。2024年兑付科技政策资金2.7亿元,迭代推出“科技新政30条”2.0版,多项政策力度比肩全国先进发达城市。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重点开展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大力度、全领域下放项目管理及资金使用权限,探索科技成果转化赋权改革、重大科研平台高效灵活管理机制改革等,充分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打造科普新生态,深入开展各类群众性特色科普活动,实施科普能力提升项目34个、支持资金805万元。东胜一小获全国科学实验展演一等奖,市博物院选手获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二等奖。
科技人才纷至沓来
打造北京、深圳、上海、雄安“人才科创飞地”,实现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创新资源强链接,累计入驻科研院所和企业56家,双向注册企业26家,引进高端科技人才51人。新获批院士工作站5家,与欧阳明高院士共建新能源研究院。全年院士来访近百次,举办高规格科技论坛15场。2人获全国“杰出工程师奖”,1人入选首届“全国科创名匠”。开展清华大学暑期化工实践活动,构建“科技副总”和“产业教授”交流机制,首批6家企业与7名“科技副总”精准嫁接。开展企业家与科学家“握手”行动百余次,实施合作项目114项,项目投入总金额超9亿元。各重点新型研发机构年内引进科研人员233名,硕博占比达95%。
下一步,鄂尔多斯市将坚持资源和创新双轮驱动,以科技“突围”工程为牵引,以建设新质生产力场景应用城市为支撑,以打造全国一流创新生态为目标,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人才友好型城市“双城”共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呼包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双区”共创,聚力推进产业创新、科技创新“两创融合”,加快产业链、创新链“两链融合”,转化推出更多科研成果、制度成果和模式成果,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鄂尔多斯创新篇章。(王兰英 折旭婷 沙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