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在四子王旗座谈时就做好惠民惠农补贴发放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提出明确要求,为全区做好惠民惠农补贴“一卡通”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乌兰察布市全面贯彻落实孙绍骋书记指示要求,坚持规范、精简、便民,全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通过实际行动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聚焦标准抓规范
把建立规范机制作为做好惠民惠农补贴“一卡通”管理的重要一环,推动跨部门应用和多领域业务协同联动。
规范补贴政策清单。按照《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关于公布内蒙古自治区惠民惠农财政补贴政策清单的通知》要求,结合乌兰察布市实际,对所有项目清单大起底、大梳理,全面严格规范。
规范补贴资金管理。鉴于资金量、享有人数动态变化造成的标准不统一情况,建立资金管理统筹滚动机制,市级层面在资金分配上进行初次统筹,县级层面根据发放需求给予二次统筹,结余资金滚存管理。
规范资金发放对象。按照“积极稳妥、方便群众、规范管理”的总体要求,进行分类管理。对已申领社保卡没有激活使用的,协调金融机构关联使用;对信息错位不匹配的,及时更新更正;对未申领社保卡的,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建立名单引导群众尽快办卡。截至12月中旬,全市社保卡登记率为96.13%,在自治区排名第一。
规范资金代发机构。优先选择基层网点多、服务质量优的金融机构作为代发机构,督促其规范有序做好代发工作。同时,严禁代发机构借用政府名义,擅自宣传鼓动群众更换他行社保卡,全面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截至12月中旬,全市发放各项补贴资金45.14亿元,惠及1324.21万人次。
聚焦流程抓精简
坚决落实简政放权要求,着力精简“申报、审核、公示、发放”环节,不断优化办理程序,压缩办理时限。
精简申报环节。对困难群众的“免费电量补贴首次申报”等14项补贴,免除申报程序;对“高龄补贴”“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等需要调标的3项补贴,由过去的全清单申报调整为单纯事项提请;对“耕地地力保护”“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等6项补贴,由原来的补贴对象申请调整为基层清册编制。
精简审核环节。全面压减入户核查环节,凡没有实质意义的入户核查一律减掉,能一次入户的就不再重复入户,既减轻基层干部负担,又尽量不打扰群众,推动县级层面从“以审为主”向“以核为主”转变44项,从“定比例核验”向“抓大核验”转变14项,平均压缩工作时间5天。
精简公示环节。逐个梳理研判补贴项目,抓好嘎查村初始公示,减少乡镇、旗县二次公示,能并联公示的不再逐级公示,平均压缩公示时间2天。
精简发放环节。完善“见单即办”机制,补贴对象公示期满后,主管部门见清册即受理并向财政部门推送支付单,财政部门见支付单即出款,将库款打入代发金融机构同步提交清册,代发金融机构见单即发、当日兑付。对社会关注度高、资金兑付有严格要求的项目提级到市级财政发放,省去旗县层面的资金管理拨付环节。
聚焦便民抓服务
坚持做优便民举措提升服务质效,切实让惠民惠农补贴“一卡通”成为政府为民的“服务站”、干群关系的“连心桥”。
宣传补贴政策。把握补贴设立的初衷和依据,结合“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发放“补贴对象履行责任义务告知书”,积极宣传党的惠民惠农政策,让群众深切体会到党的温暖与关怀。
公开补贴信息。在自治区财政民生服务信息平台开设“补贴对象”基础信息更新端口,按照民生保障、生产补贴、奖补政策、工资报酬4类,向群众讲清楚每一笔补贴的到账金额、项目名称、享受人群、补贴标准、应尽责任等情况。
创新办理方式。发挥财政导向作用,充分调动代发金融机构积极性,通过流动银行车、移动设备办理信息采集、领卡、激活账户等业务,为行动不便的群众提供点对点、面对面的服务。
丰富便民模式。充分运用各类平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推动“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基本生活补助”等13项补贴开展线上业务办理,最大限度减少纸质材料填报。同时,针对农村牧区老年人存在有网不会用的情况,推行党员干部上门代办制,最大程度方便群众。
下一步,乌兰察布市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有关部署要求,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贯穿惠民惠农补贴“一卡通”管理工作始终,坚持统筹推进、惠民便民、服务高效,切实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让党的普惠阳光照进千家万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