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内蒙古12月22日电 2024年以来,锡林郭勒盟扎实推进诚信建设工程,进一步优化信用监管工作流程,加大信用修复工作力度,畅通市场主体信用救济渠道,形成高效办成“信用修复一件事”的常态化机制,实现了信用修复从“被动受理”到“提前介入”,从“分散提交”到“集中办理”,推动企业“一次申请”“一网办理”,以“信用”增“信心”,助力企业“诚”风远航,为全盟营商环境提质增效注入信用动力,厚植高质量发展沃土。
“两书同达”事前告知
在全区率先推行行政处罚决定书与信用修复告知书同达工作机制,在向对行政处罚相对人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同时,同步送达《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告知书》,第一时间将信用信息修复的意义、申请条件、申请流程等重要信息告知市场主体,提醒市场主体尽快申请信用修复,缩短违法失信信息的公示和影响期限。今年以来,锡林郭勒盟通过“两书同达”机制共办理信用修复288件。“两书同达”推动了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指导关口的前移,实现处罚与修复“齐步走”,引导市场主体及时开展信用修复、减少“失信”成本,有效解决了以往“一罚了之”、企业对修复时限、流程不清等问题,充分彰显了锡林郭勒盟温情执法、助企纾困的服务理念。
“问诊把脉”全程服务
对信用修复过程中的各类难点痛点问题进行“问诊把脉”,循因施策开“药方”,在信用中国(内蒙古锡林郭勒)网站建立修复指引,在政务服务大厅企业服务专区设立“信用修复”服务窗口,开展诚信宣传活动及信用修复培训会,现场为企业办理修复业务,为企业信用修复提供咨询指导,协助企业提前审核上传材料,一次性提交信用修复所需的材料,切实做到了“线上+线下”双线服务、“帮办+代办”精准服务。坚持主动靠前服务,提前摸底梳理全盟符合修复条件的失信主体信息,分解任务、建立台账,对符合修复条件的失信企业开展诚信教育、集中提醒和业务指导工作。截至10月底,我盟符合条件的2000余条企业失信信息已全部恢复正常信用记录(含达到最长公示期自动停止公示)。同时,企业可以通过专窗一次性申请多个失信记录的信用修复,真正让企业享受到了“最多跑一次”的便利。
“去存减增”增信减负
建立信用信息修复协同联动机制,实现盟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结果共享和互认,切实做到两个系统同步修复,实现“一步申请、结果互认、同步下线”,切实解决了“多头修复”“重复修复”的问题。条块联动、无缝衔接的“一网通办”模式,畅通了信用修复数据归集共享渠道,提升了信用修复效能,使我盟失信主体存量持续减少、失信主体增量得到有效控制。截至10月底,共为432家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信用修复,成功修复836次,移出675户异常经营名录企业,修复失信被执行人名单4501人次,修复328户市场监管领域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各类市场主体的诚信意识不断增强、社会诚信建设水平不断提高,“诚信锡林郭勒”的名片更加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