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要直面问题。优化营商环境的过程,就是一个坚持问题导向、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看不到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只有及时发现问题,勇于直面问题,才能找到症结,对症下药,持续发力,不断优化。
近年来,我盟加大力度狠抓“放管服”改革和作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还不尽如人意。我们的营商环境依然在审批速度、办事体验、政策落地、优化服务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甚至有不少企业和群众反映:存在“准入不准营”“准入很难营”的问题。各种“玻璃门”“卷帘门”“旋转门”让一些企业“跑断腿”,却还是“事难办”。“多规合一、多评合一、并联审批”“区域评估”改革没有实质性进展,有些地方看似出台了很多利好举措、简化了办事流程,但到了实际操作时,或政策硬服务软、政策优服务差,最后难以落地兑现;或“大审批套小审批”“评估套评估”,企业和群众依旧得不到实惠。
这些政策难点、审批堵点、监管盲点、服务痛点,破坏了政府形象和营商环境,影响了企业和投资者的热情,进而堵住了民间投资之门,堵住了创业创新之源,堵住了发展进步之路!
造成政策落实“堵点”的成因是复杂的,既有客观因素的制约,也有主观努力之不足,但最根本的是思想解放不够、责任意识淡化、担当精神不足。有的部门顾虑重重,怕担责、怕问责、怕担风险。如果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不敢触及矛盾,不敢担一点风险,改革就会一事无成,政策的“堵点”就可能成为营商环境的“痛点”,最终贻误发展、愧对群众。
我们一定要清醒意识到,在大力改善“硬环境”的同时,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要以刀刃向内、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以动真碰硬的胆魄、管用有效的办法,对“审批慢”“办事难”“政策享受难”等顽疾,出重拳、下猛药,形成“硬环境”与“软环境”相得益彰、高水平营商环境与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
营商环境好不好,最终要由市场主体和群众来评判。我们要从企业所需、所忧、所盼出发,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把企业服务放在离市场最近的地方,把民生服务放在离群众最近的地方,着力提升服务质量、优化制度供给,不断增强企业获得感、群众幸福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