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围绕“赋能”和“提升”,提出5方面19条政策措施。该文件紧贴行业企业转型需求和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命脉,指明了通过产教融合赋能职业教育质量的行动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方案》勾勒出教育和产业逐步达成“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所经历的三重境界。
产教融合的第一重境界为多方协同。文件指出“到2025年,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达到50个左右,在全国建设培育1万家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同时指出“在‘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储备项目库中,新增200所左右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建设100个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重大任务”。一系列数量增加的背后是国家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力扶持。优先发展起来的城市、企业、院校、基地等“头雁”集群享有“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政策。有效的激励方式能够在短时期内促进产教融合的深度发展,拓展多元化、创新性的校企合作模式,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组合式激励的落地生根需要多个领域和相关部门联合、一致行动,需要构筑质量保障、监督反馈和多元评价的机制促进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更加科学、合理、有效。
产教融合的第二重境界为双赢驱动。产教融合是校企相互满足合理需求的双向奔赴,是站在不同利益视角的协同发展。企业侧重于产品创新、拓展销路、提高利润。职业院校更加关注人才培养质量和示范影响力。校企合作如何以双赢为基础“不断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
文件指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储能、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养老、托育、家政等生活服务业等行业,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优先发展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需要的一批新兴专业,加快建设护理、康养、托育、家政等一批人才紧缺的专业”;“优先考虑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以及护理、康养、托育、家政等领域的实训基地建设”。可见,校企合作、专业调整、实训基地建设都要遵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伴随着国家持续支持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特别是双高计划的逐步实施,以往校企合作过程中经常出现“学校热、企业冷”的尴尬局面已经逐渐得到缓解,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标准和建设条件逐步拟合企业技术迭代发展进度。
文件指出“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实行校企联合招生、开展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学徒制培养,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在校企合作的头部阵营中优先形成有效互动机制,以企业发展拉动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改革进程,以人才培养快速满足企业人力资源需要将有效解决校企合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伴随职业教育优势专业和品牌效应的聚集,职业院校的创新能力和科研实力也在逐渐增强,文件中“支持职业学校联合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创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服务地方中小微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已经具备现实土壤,企业和院校共享优质资源,企业出题,联合组队,在共享技术平台中实现企业技术升级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创新培养,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促进科教融汇。
产教融合的第三重境界为育人为本。《方案》指出“培养服务支撑产业重大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打造以产业园区为基础的市域产教融合联合体,在重点行业和领域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发挥职教集团(联盟)、市域产教融合联合体、产教融合共同体作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质量就业”,包括推进企业员工培训,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思想境界、职业道德、生命质量和生活福祉。校企联合培育人才的根本使命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而应更加关注人本身的知识结构、创新思维和技术技能标准的优化,让人的发展更加适应时代需要,并且提升人的能力引领未来行业企业发展。产教融合培养人才的实施过程实际上是企业知识创新和学生职业知识、能力、素养培养过程的有机融合,通过科学的实践性教学设计和合作培养,帮助学生实现从学习者到职业人的转变。学生技术技能水平的提升和工匠精神的传承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产品优化设计、改善生产流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升产教融合自觉性的内在动能。因此,产教融合联合体、共同体或协同创新平台的重要作用就是为人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支持和保障,不断优化创新思维,并进行探索实践,在职业领域中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人的满意度和幸福感。(王传毅 教育部—清华大学教育战略决策与国家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