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农业大学建设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农业经济学”,通过引入产业教学资源,采取“教”与“学”主体组织化、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导向、对话分享和行动研究的强化等一系列创新做法,积极探索科产教融合发展模式,从问题需求切入,多维赋能,以产业为导向,提升学生高阶综合素养。
引入产业教学资源
全面促科产教融合
在建设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过程中,青岛农业大学“农业经济学”课程顺应科产教融合发展趋势,采用多种措施引入产业教学资源,并将其有效嵌入课程日常教学中,丰富学生的涉农实践经验,增强学生的课程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对现实的理解力。第一,借助多种渠道,广泛收集建立并扩大产业教学资源库,保持动态调整性,包括整合教学团队开展科研对接的产业资源、充分挖掘网络产业资源以及专业案例资源库建设中涉及的产业资源等。第二,创新产业资源的课程引入和利用方式,包括课堂线上专题讲授、微信群点评反馈、课下线上专题研讨交流会以及与理论教学匹配的实验课线下实地走访等。第三,通过课程第一节课的详细介绍以及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表达能力,推动产业教学资源与模块化教学内容、学生兴趣精准匹配,实现初步对接。
科产教主体组织化
实现信息多维融通
在学校传统教学中,“农业经济学”课程主要依靠教师的单一讲授、学生的独自领悟进行“教”与“学”。为了创新教学模式,青岛农业大学积极推动课程组织化,助力突破个体认知局限,实现信息的多维融通。在“农业经济学”课程中,学校全面强化“教”与“学”的组织化建设。在“教”的组织化建设上,课程汇聚校内理论授课教师,组建“农林经济管理”系列课程基层教学团队和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团队,从产业教学资源库中遴选聘任产业导师,并以项目关联互访的形式,加强科研导师、产业导师、理论教学导师的常规化和组织化互动,实现科研、产业、教学多主体信息知识资源的汇聚与融合。在“学”的组织化建设上,教师在“农业经济学”课程每学期的第一堂课上,积极引导学生写下关注的农业经济学问题,并在问题汇聚讨论中组建课程学习小组,同时基于小组任务的合作完成,强化小组内部的信息交流和组织化发展。
增强学生内驱动力
多维赋能提升素养
青岛农业大学“农业经济学”课程采取了一系列以学生为中心的措施,凸显学生的中心地位,提升其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内驱力。第一,在常规的理论教学中,增加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察觉问题、思考问题和探索解决问题等教学环节,通过学生自主设问、小组讨论交流、产业导师指导的方式,促使问题清晰界定;通过素材提供、观点碰撞、文献查阅等方式,深化学生对问题的讨论和认知;通过课堂展示分享,让学生形成对关注问题的理性认知,提出创新性、系统性解决方案。第二,在与“农业经济学”课程相匹配的一周实践教学环节中,通过完善课程顶层设计,细化课程任务驱动式的过程管理,实现科产教资源的有效有序嵌入。科研导师、产业导师、理论教学导师基于理论教学过程中学生关注的兴趣点,选择合适的实地教学点,并讨论列出学生关注的研究问题。第三,学生延续理论教学的小组研讨模式,通过组建课程学习小组,围绕实地教学点开展文献检索、头脑风暴、分析辩论和小组讨论,在导师团队的启发下,进一步凝练细化研究问题,制定相应的调研方案和分工协作计划;实地调研完成后,学生通过资料整理、微视频制作、汇报交流,进一步深化对农业经济问题的认知和理解,最终实现农业经济学知识、能力和思政素养的综合提升。
行动研究对话分享
主动对接前沿需求
学校在“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设计中,秉持行动研究和对话分享的原则,通过课堂实时的微信群反馈和学生作业成果的在线分享交流,使信息及时在学生小组之间和导师团队之间传递;通过问题解决方案的理论对话和产业前沿反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采取相应的行动;通过产业教学资源的嵌入,鼓励学生与产业导师建立长期联系,积极服务产业发展。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学校积极深化科产教融合,帮助学生关注到产业发展前沿需求,通过集体讨论分析,促进对产业前沿问题的理解和思考。
青岛农业大学“农业经济学”课程聚焦和深化科产教融合,引导学生熟知产业实践问题、明晰经营管理难题、参与前沿科研创新实践,在问题探索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有效提升了他们的综合能力,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农业经济管理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李敬锁 陈莉 罗慧 王宏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