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内蒙古7月1日电(实习记者 李春雪)现就读于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的丁波,是供用电技术专业2019级的学生,同时,他即将成为服务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网蒙东电力”)的一员。在他看来,双师培养模式可以让他有更加扎实的基础,对工作岗位有更深刻地了解,为未来的工作做专业化准备。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产教融合基地,企业职工正在进行培训。李春雪 摄
在内蒙古,像丁波一样,通过校企合作蓄力未来发展的学生越来越多。近年来,国网蒙东电力作为驻区央企以及全区首批首家建设培育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不断贯彻产教融合理念,持续发挥电网企业平台作用,通过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建立健全能源化工行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在产教融合领域捷报频传。
深化校企合作力度,提升学生实践技能
“对于这样的双师培养模式,比较新的感受就是知识变得活了起来,我不仅仅学习到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同时还穿插进了一些真实案例,理论和经验结合起来,变得更容易接受。”内蒙古农业大学2018级农业电气化专业杨晓宇说,“在回忆这段知识的时候,也会跟着想起老师所讲的案例和实际操作的演示,不仅知识记忆起来更加容易,在使用起来也更加地灵活。”
2019年,国网蒙东电力同内蒙古农业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农业电气化联合培养。通过联合培养,校企双方合作安排教学内容,致力解决电力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问题,有效对接自治区产业扶贫战略,解决偏远地区部分贫困人口就业问题。
国网蒙东电力与内蒙古农业大学举行校企合作座谈会。采访者供图
“国网蒙东电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实践平台和高质量的企业师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提高了他们未来在就业岗位的竞争力。”内蒙古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宗哲英介绍,企业、学校以“订单”方式合作培养的学生,学生就业目标较明确,对未来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加关注、学习更加深入。同时对企业来讲,联合培养的学生更接地气,更符合企业的用人预期和用人标准。
近年来,国网蒙东电力积极响应国家及地方政府关于产教融合方面的政策,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改革中的主体作用,依托国网蒙东电科院,于2019年11月成立国网蒙东电力产教融合中心,承担国网蒙东电力产教融合、教育培训资源配置、人才开发评价三个平台建设任务。
国网蒙东电力与呼和浩特职业学院举行产教融合会谈。采访者供图
随着产教融合中心各项职能不断落地,国网蒙东电力同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签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三方协议,截至2022年5月,共计选派20名企业专家人才入校授课,课程涵盖供用电技术、高电压技术、电气制图等。不仅深度参与呼和浩特职业学院专业课程授课,同时还开展电气一次设备、电气二次专业人才订制化职业教育。企业技能人才将岗位生产经验带入课堂教学,突出了知识的实用价值与应用场景,为学生构筑全方位、立体化知识体系。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适应学科专业建设
落差形成势能,需求即为动力。电力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大的体量决定了大的市场,大的市场决定了庞大的就业人口和需求。从传统火电到新能源发电的转型,从国家电网管理供求侧到能源互联网的变革,改变从未停歇,产业转型升级大势所趋。
“当前校企双方合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需要优化的地方,教育的供给侧和产业的需求侧还没有完全同频共振。”国网蒙东电力产教融合中心主任、党委副书记齐四清坦言道。
回望2020年,国网蒙东电力成功获批自治区第一批建设培育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并在3个月内制定并发布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三年规划。迄今为止,已在联合培养、职工培训、实习实训等方面取得有益效果。目前,产教融合中心逐渐支撑起了国网蒙东电力人资部培教处的相关工作,并同步开展校企合作、教育培训和人才开发评价相关业务。
国网蒙东电力以产教融合为支点,推动构建起人才培养的“立交桥”,着力撬动电力能源领域的转型升级。各教研室专业工作人员承担生产业务的同时,有序开展各项培训授课、专业教学、人才评价考核等工作,拓展国网蒙东电科院人才职业成长通道的同时,构建起支撑国网蒙东电力人才培养的组织架构。
公司不仅推动形成高校联合培养格局,并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改革,以电力企业技术优势融入职业教育,开发适合企业需求的专业教材,与合作院校共同设计电气系列职业教育课程。此外,公司还与高等院校探索实验室、实训场地共建共享,并将高等院校理论研究优势与企业生产优势相结合,推动建立成果转化中心,将科学研究及技术开发成果进行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最终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提升电力生产力水平。
未来几年,预计联合培养高等院校在校生规模300人;完成联合培养学生的课程体系设计及实践,供用电技术主要专业课程开发工作;建设自治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学生顶岗实习基地等;重点推动10项科研成果转化。
齐四清表示:“内蒙古的能源电力行业是一个极大的产业链,而产业链的发展一定要有产业工人队伍。实现新旧动能转化,需要更好地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实用型技能人才,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贯彻产教融合理念,培养产业工人队伍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就业人口达7.5亿人,其中灵活就业人员超过2亿人。与传统工厂流水线上时空固定的工作相比,灵活就业给年轻人创造了更多选择,也从工厂“抢走”了部分人才。
学生正在学习焊表接电。采访者供图
在行业形势不断变化的规律下,随风掌舵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基本。据内蒙古“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数据显示,全区“十四五”期间,新能源新增装机容量将超过5000万千瓦,这也就意味着新能源发电企业的用工总量将要翻一番,有一半的用工缺口需要填补,而解决用工缺口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本地化培养。
硬件设施建得好,人才观念得跟上。企业想要激励职工扎根生产工程一线专注专业技术,就需要让专业人才、技术人才、技能工匠、作业能手更有体面、更有尊严、更有获得感,切实营造尊重能力、尊重人才的氛围。“2019年国网蒙东电力建立起职级能级体系,技术人才可以走技术能级发展通道,级别设置从一级到八级。目前我们公司评选出最高级别的技术师是七级技术师,待遇在行业内具有相当竞争力,在企业内部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引领作用。”齐四清介绍。
内蒙古农业大学的杨晓宇今年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也即将成为国网蒙东电力的一员。“我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尽快适应公司工作岗位要求,在认真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继续努力学习,把所学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积累工作经验,丰富工作阅历。我还计划参加注册电气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更好地为公司服务。”杨晓宇对记者说。
展望未来,国网蒙东电力将借助内蒙古新能源产业的“春天”与职业教育的“春风”,发挥电网企业平台作用,在建立健全自治区新能源全产业链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做出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