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图机械手臂熟练地在图纸上画出标准的圆形、方形、菱形;搬运机械手臂准确地将物品搬运到指定的位置……这些场景都是由呼和浩特民族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学生,通过编程系统进行操作完成的。
近期,呼和浩特民族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大四学生在内蒙古人工智能人才应用实训基地进行培训实习。
据了解,内蒙古人工智能人才应用实训基地作为赛罕区金桥“双创”示范区重点打造的新兴项目,2024年9月份成立以来,专注于人才培养与创新实践,旨在为首府院校学生开辟一条触手可及的人工智能学习通途,全力打造高质量技能人才成长的“新高地”。
“基地聚焦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领域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主要面向院校学生、企业在职员工以及社会求职人群,帮助他们提升职业技能,拓宽求职通道。未来,我们预计在3年内培养学生3万人,带动企业员工技能提升1万人,实现带动就业6万人。”内蒙古未来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平说。
在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如何搭乘数字化东风实现转型发展引发关注。教育部日前公布了新一批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名单,914门课程入围。这些课程是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成果,将有力促进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建设、开放和共享,增强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
据悉,在914门入选的课程中,超过60%的内容与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养老托育等民生紧缺领域相关,着重培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新入选的课程紧密对接生产实际,及时融入新技术新方法,许多课程都是由学校和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开发的,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以及最新研究成果都纳入课程中,实现了内容动态更新。
据呼和浩特职业学院负责人介绍,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提升办学层次。目前,已成功构建了以药品生物技术和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为引领的高水平专业群。下一步,该学院将围绕人才培养的匹配度和适应性进行专项建设,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现场工程师、工匠班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优化专业结构,紧密对接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发展产业。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印发《呼和浩特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严格落实中央、自治区财政性职业教育投入,进一步激发职业学校办学活力。通过持续优化整合职教资源,在全市66所中等职业学校整合为35所的基础上,持续推进提质培优。同时,科学设置专业布点,努力构建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四链”融合发展新生态,紧扣区域产业升级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新增设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新能源装备运行与维护等10个紧缺专业。
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共备案拟招生专业布点350个,其中中职290个、高职60个,服务首府“六大产业集群”和现代服务业开设326个专业布点,专业覆盖率达到93%。此外,各职业院校先后与国网蒙东、新特硅、弘远新材料、内蒙古大厦等300多家企业实质性运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项目52项。(记者 杨彩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