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如何破解“就业焦虑”?
先从今年两会政策看破局之道。“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扎实开展就业促进行动,强化供需精准对接。”这两句话看似简单,却精准勾勒出鄂尔多斯就业市场的复杂图景——一边是需要就业的劳动力,另一边是新技术、新消费、新场景释放的就业潜力,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之间的不匹配,导致“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
这场关乎无数家庭的“就业突围战”,鄂尔多斯如何突破?
把需要工作的人培养成工作需要的人。在准格尔经济开发区,鄂尔多斯职业学院“新能源装备订单班”的学生还未毕业就被企业“锁定”,这种“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的产教融合模式,让职业教育成为产业转型的“人才孵化器”。而相隔百里的东胜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里,50岁的下岗女工王秀兰通过“暖心工坊”公益培训,把鄂尔多斯羊绒编织手艺变成电商平台的热销品,每月增收4000元——这正是暖城“40、50灵活就业工程”的生动注脚。
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鄂尔多斯深谙就业结构的迭代升级,本质是城市竞争力的基因重组。每新增1个高质量就业岗位,就可能催生2—3个配套服务机会;每培养10名数字工匠,就可能激活一个智能制造单元的转型动能。在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光伏板清洁员的职业化培训,让传统农牧民变身高科技运维员;在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每引进1个高层次人才团队,平均带动23个关联岗位。就业与产业的双向奔赴,正在重构这座城市的DNA——当煤炭“黑金”逐渐褪色,人力资本的“活水”正在浇灌出高质量发展的新绿洲。
将渴求英才的沃土培育成人才向往的高地。当“人才鄂尔多斯”战略遇上“人才新政‘双30条’”聚才计划,这座城市展现出惊人的磁吸效应:“对全职引进的顶尖人才给予不低于300万元安家补贴、最高1亿元实验室等平台建设及科研配套经费”的政策组合拳,让“高精尖”人才带着领先技术扎根暖城。从“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到“暖才补贴金”,再到“暖才周转编”和“暖才学位池”,鄂尔多斯正以立体化就业服务体系,在暖城与人才间架起直通立交桥。
把就业堵点变成创新亮点。鄂尔多斯的就业实践,本质是破除“资源诅咒”的制度创新。当“羊煤土气”遇上“云大物智”,鄂尔多斯深刻认识到,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不能东施效颦,必须锻造属于自己的“就业密码本”。在伊金霍洛旗,政府搭建的“能矿装备共享用工平台”,让不同企业的技术工人形成技能互补;康巴什区的“银龄智库”计划,让退休专家以柔性方式服务中小企业。这些充满地域智慧的创新;“暖城工匠”培育工程将传统手工艺数字化升级,“人才科创飞地”在北上深建立离岸创新中心,“零工驿站”把零散用工需求变成规范化的灵活就业市场——每个创新都带着鄂尔多斯特质的烙印,恰似在库布其沙漠种下的梭梭树,既防风固沙,又孕育产业绿洲。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更是城市转型的温度计。鄂尔多斯的就业实践,不仅破解着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命题,更在鄂尔多斯高原奏响了一曲产业与人才共舞、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奋进长歌。当光伏板在沙漠折射出彩虹,当数控机床在车间谱写新曲,这座城市的就业故事,已然成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视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