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时政
  • 发改动态
  • 产教融合
  • 营商环境
  • 信用赋能
  • 中宏智库
  • 金融瞭望
  • 亮丽内蒙古
  • 盟市之窗
  • 企业园区
  • 数字经济
  • 能源生态
  • 一带一路
  • 文旅空间
logo 资讯
  • 中宏网内蒙古首页 >
  • 产教融合 >
  • 资讯 >
  • 正文

书写产教融合新篇章

2025-04-18 10:18:04 来源:内蒙古日报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2025鄂观察6-2_s.jpg

鄂尔多斯职业学院与企业合作开设的学徒制示范班签约。

  阳春已归,阳光穿透鄂尔多斯职业学院实训车间宽大的玻璃窗,在机床表面折射出细碎的光斑。身穿深蓝色工装的王鑫手持检测仪,带着学生给一台煤化工设备做“全身检查”。这一刻,如同这座资源型城市职业教育变革的一个小零件——当传统产业向“四个世界级产业”转型,一场静默的育才革命正在课堂与车间之间推进。

  在鄂尔多斯市构筑世界级能源、现代煤化工、新能源、羊绒产业矩阵的蓝图中,职业教育被赋予了特殊使命。这座GDP常年在内蒙古领跑的城市深谙:产业升级的本质是人才迭代。

  带着机油味的课堂

  “假设你现在就是一名医生,化工设备就是病人,今天我们就用‘望、闻、问、切’方法来巡检设备。”在鄂尔多斯职业学院化工工艺教研室,王鑫边演示边讲。

  王鑫曾是一名工人,在神华煤制油车间工作了6年。2014年9月,在一次招考的层层选拔中,成为一名教师。这些年,他指导的学生频频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

  像王鑫这样从工厂来到校园的实训教师,鄂尔多斯职业学院有百余名。

  “现在发展太快了,有些知识很快就落后于生产线了。如果还照本宣科,就和实际生产脱节了。”在鄂尔多斯职业学院,每名实训教师每年要在企业挂职3个月,而来自蒙苏经济开发区、鄂尔多斯电冶集团、内蒙古汇能煤化工有限公司等合作园区和企业的100余名工程技术人员,也会带着新技术、新理念走进课堂。

  把学生培养成产业需要的模样

  鄂尔多斯职业学院230余个实训基地中,光伏板与采煤机比邻而立,穿戴头盔、工装的学生在模拟井下巷道操作时,抬头就能看见新能源装置的银色反光。教学楼内,化工安全技能实训基地的钳工实训室里,学生们聚精会神地进行着焊接、切割等实操训练,响起一片叮叮当当的打磨声……一间间工作室、实训基地、技坊,是学生技能提升的熔炉,也是鄂尔多斯市现代化产业的“微型工厂”。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也是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有机衔接的重要举措。”鄂尔多斯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任光飞说,职业学院紧扣鄂尔多斯市构筑“四个世界级产业”目标任务,“单招”专业及人数紧随产业而动,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抓手,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全面推行“1+X”证书制度,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让校企合作从“相加”走向“相融”,把学生培养成产业需要的“模样”。

  入学与入职无缝对接

  当身边的一些毕业生还在投简历时,郭汉臣已手握鄂尔多斯市泰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聘书。作为鄂尔多斯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订单班的学生,刚一入学,他便就地实现身份转换,由一名学生“晋级”为焊接工人。他的课程表由校企联合设计,实训课题直接来自企业的焊接技术工艺。

  “所学即所用,我现在工作得心应手,家人也为我感到骄傲。”因成绩优异,郭汉臣入选2024年鄂尔多斯工匠培育对象。鄂尔多斯职业学院里,像他这样入学即入职的学生不在少数。

  在鄂尔多斯职业学院的“订单班”“冠名班”合作中,用人单位向技工院校“下订单”,双方一起选拔学生成班,并根据企业的需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规格、课程计划等。学院常态化与30多家企业开展“订单”“冠名”培养,培养学生620名。其全面推行的“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效果“爆棚”,应用化工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建筑室内设计和酒店管理4个专业被教育部遴选为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成为“国字号”试点专业。

  “我们不断创新办学模式,既避免了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不对称,又助力企业招录到更多优秀技能人才,有助于实现校、企、生三赢。”鄂尔多斯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资源工程系党总支书记付瑞说。

  “专升本不是‘逃离’职教,而是让我们拥有更多选择权,在更广阔舞台证明职业教育的价值。”2024年,由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升入内蒙古财经大学会计专业的牛妍然表示,专科阶段的实训经验,在本科案例分析中更具实操思维,让她在实习期间即被会计师事务所优先录用。

  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近年来通过畅通的专升本渠道,为职教学子搭建了从技能培养到学历提升的桥梁,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院在专科阶段强化实践能力,比如牛妍然所学的会计专业,学生需掌握财务软件操作、税务实务等技能,并通过“1+X”证书考核。升本后,学生进一步学习管理会计、审计等理论课程,形成“技能+学历”双优势。专升本渠道的畅通不仅打破学历壁垒,更通过产教融合反哺区域产业升级。学院通过成人教育、退役士兵专项计划等多路径升学设计,构建了“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式培养体系。

  重塑职教生态的底层逻辑

  走出校园,如何在众多岗位中找到最合适的“那一个”;走进工厂,学生能否跟上生产线;广阔天地,青年就业怎样更好地施展拳脚……鄂尔多斯市从三处着手,让职业教育适配性和吸引力更强。

  从“关键处”发力,办学能力显著提升。2024年,鄂尔多斯市高职招生新增2621人(本科线上招录266人),实现招生人数倍增,中职学校本科上线率提升至34.3%、高职专升本上线率提升至64.5%,职业院校师生获得国家级奖项11项、自治区级一等奖27项,再创历史新高。

  从“梗阻处”疏通,教育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学制纵向贯通、横向融通,人才培养立交桥“四通八达”。纵向看,市内3所高职与市内外近30所中职学校签署“3+2”合作办学协议,市内外4所高职与市内中职、汇能卓正煤化工等企业开展中高企“2+2+2”一体化衔接培养。横向看,职高和普高互融,达拉特旗第七中学平稳有序落实职普双向流通,12名普高部学生转入中职学籍、12名职高部学生转入普高学籍,准格尔旗第一中学新设职普融通试点班,招收学生61人,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和路径。

  从“紧要处”使劲,服务主导产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全市全年新增4个专科专业、3个中职专业,停缓招6个专业,在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新建2个年培训2万名化工领域技能人才的公共实训基地,新增校企共建实训基地20个,与20余家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与德国西门子达成合作意向,累计建成产业学院14个、紧密合作企业达200余家,职业教育专业对重点产业链覆盖率达到83%。

  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需求链上。鄂尔多斯市正在证明,职业教育不是产业发展的配角。当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咬合,这座北方能源之城,正书写着产教共生的新工业叙事。(常娜 郭紫欣 张晓艳)

素材源:梁婷
编辑:魏源
审核:蔡旭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相关推荐

  • 自治区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局召开全区民营经济服务系统培训会
  • 自治区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局深入呼和浩特市开展自治区重点民营企业专题调研 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 自治区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局召开驻呼自治区重点民营企业座谈会 共谋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 自治区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局深入呼和浩特市开展自治区重点民营企业专题调研并召开座谈会
  • 乌兰察布市重点民营企业党委轮值主办“党建赋能开新局 政企同心聚合力”主题党日活动

关于中宏网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